《天方夜谭》从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在阿拉伯地区流传,直至16世纪初在埃及定型成书,经历了七八个世纪的漫长过程。实际上,它与中世纪阿拉伯文人文学同步发展,尽管它一直以说书的形式在口头流传。它的故事最早来源是一部名叫《赫扎尔·艾福萨纳》(即《一千个故事》)的波斯故事集,而这个故事集中的许多故事来源于印度。中世纪的阿拉伯,尤其在阿拔斯王朝时期,政治安定,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。首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商贸中心,商贾云集,万方辐辏,广大商人和市民阶层兴起。当时,民间艺术(如皮影戏、木偶戏)及街头巷尾以说唱为生的民间艺人应运而生。
《天方夜谭》故事开始,讲古代一位暴君因王后与人私通,胸中愤恨,便每夜娶一女子,翌晨即杀死,以此报复。美丽聪慧的宰相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姐妹,毅然前往王宫,每夜讲故事吸引国王,共讲了一千零一夜,终于使国王感悟。全书故事共二百多个,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形式。全书以夜为单位,每夜可包含若干个小故事,一个大故事也可包含若干夜。不过,在译成中文时,一般都以故事为单位。中国古代曾将阿拉伯国家称做“天方之国”,西方国家也有将《天方夜谭》译作《阿拉伯之夜》,因此,20世纪初,我国有人据西文将《天方夜谭》译作《天方夜谭》,这个译名与《一千零一夜》之名一直同时沿用至今。
郅溥浩,1939年8月生,四川成都人。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。先后在大马士革大学、开罗大学进修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。出版有专著《神话与现实——<一千零一夜>论》,译著《阿拉伯文学史》、长篇小说《梅达格胡同》、故事集《一对殉情的恋人》等,主编《阿拉伯短篇小说选》,写作阿拉伯古代、近现代文学论文30余篇。为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外国文学卷》、《20世纪外国文学史》(共5卷)及《东方民间文学》(共3卷)撰稿。